這是上了研究所所修習的一門課,老師希望我們到偏遠地區的國小,
運用我們所學教那邊的小孩子,減少數位落差,
而我們那天的目的地則是位於旗山鎮杉林鄉的杉林國小。
要說到杉林國小之前,先來說說它的歷史,
杉林村隔壁村是木梓村,同樣也有一間木梓國小,
但是木梓國小由於人數不足的關係,已於幾年前跟杉林國小併校,
木梓村的小孩每天都會由校長開車到該村莊接受,全程來回四公里左右。
杉林國小會不會也有人數不足面臨被併校的危機?
答案是不會的!
由於地理以及族群的因素,使得杉林國小有基本的學生人員,
楠梓仙溪一隔隔出了不止地理上的界線,也隔出了兩個族群間的隔閡,
客家子弟不會到杉林村的閩南小學上課,
The same,杉林村跟木梓村的小孩也不會到上平國小上課,
但是偏偏客家卻是杉林鄉的大宗!
所以一河之隔,杉林村與木梓村似乎變成少數的閩南族群。
不過這邊的居民對於杉林國小的客家老師倒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客氣。
杉林村跟上平雖然只隔著一條楠梓仙溪,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如果上坪的房子建設跟都市差了有十年的時光以上,
那麼杉林可能就是二三十年前的台灣早期農業社會。
在杉林村住家幾乎看不到所謂的透天樓房,如果看到有樓房的,
就可以稱得上當地的有錢人,聽聞校長講,
有學生的住家進去還不是平常我們所看到的水泥地,而是一堆爛泥巴堆砌而成的地面。
這裡是一個看不見未來的村落!
不僅土壤呈現酸性一年四季只有一季可以收成,
就連緊靠楠梓仙溪也探不得地下水源,這邊的家庭只要沒有耕作就沒有基本收入,
錢大多都是靠著打零工而來。
但打零工來的錢卻鮮少花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是都拿去買酒就是買檳榔,甚至是毒品!
這裡的人拜訪時大多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一口的血色以及發黃稀疏的牙齒。
前陣子還有高捷有工人缺可以接接臨時的粗工,現在高捷完成了,
這邊的失業率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數位教學的過程中,接觸小朋友天真卻又現實殘酷的跟我們說,
我爸媽都說讀到大學都不一定找得到工作了!那為啥要繼續唸書唸上去呢?
這邊不是沒有學習的楷模,只是這樣的榜樣太少了,
少到讓他們覺得人生一輩子就是這麼過下去了!
杉林村跟木梓村兩個村莊合起來 1747 人,只有兩位學習的楷模,
一位目前任教於高師大擔任助理教授,一位是旗山分局的局長。
公車這裡一天只來二至四個班次,但對於這邊的人可能連車錢都是個負擔。
曾有一段颱風時間,杉林大橋被河水沖斷,
這裡的小孩子一年多沒有跟上平的外界接觸,儘管只是一橋之隔。
我們回程試著從甲仙方向出來,發現短短四公里的路程,
卻因為山路崎嶇以及路燈狀況不佳,使得整個出去的路程變得似乎更遙遠了。
任教於這邊的杉林國小老師以及校長,不僅要擔任老師的腳色,
有時更必須扮演著父母親的腳色,廖秀菊老師更是時常到學生的家中,
教導他們父母不在就要自己煮飯菜來吃,
所以這邊的小孩煮飯煮菜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生活技能。
學校有時候扮演的不僅是家庭的腳色,更是一個金庫的腳色!
老師們得不時叮囑學生們,要是沒有米了,
記得先去雜貨店賒帳先拿米回家吃飽再說。
雖然這邊的小孩子不愛唸書,但是他們卻說想一直待在學校內,
因為這邊感覺才是一個真正的「家」!
所以這邊的老師致力發展小孩的其他特殊技能,
像是先前的直笛跟目前極力發展的戰鼓,只要他們比賽得名,
有機會就帶他們往外面的世界參觀。
學費、午餐費在這邊也是個問題,所幸因為學生人數少,
所以教育部的補助款其實還擋得過去;
最大的資源是來自各界的善心人士捐助,
也有賴於這邊老師與校長對於金錢來源掌控有效的應用,
與透明的呈現給大家知道,所以各界的補助款其實沒有中斷過。
問其是否有想過轉捐贈給其他所學校,
他們礙於行政業務的限制或是指名的捐助款而作罷。
這邊的老師沒有我們探討的家長問題,
因為這裡家長對於教育根本是不聞不問,比起都市,
這邊家長給予老師的壓力遠比其他地方來得小很多。
沒有家長打電話到學校抱怨老師教課教得不好的質疑,
沒有家長到校反映哪邊措施做得不好的否定,
這邊的老師握有絕對的教育資源。
談到教育,校長對於體罰有不同的見解與要求,
他覺得老師管理一班七到八位小學生,不該用到體罰;
反之,他覺得如果是在都市,這樣的情況可能就有待商榷。
這邊的家長會長也是虛設的,頂多都是掛個人名,
絕大部份決策還是在老師手上,似乎杉林村已經將這一切覺得理所當然。
我們曾擔心會不會有家暴的問題發生,校長拍胸膛跟我們保證,
要是有家暴他們第一時間反映給社會局。
談到年輕人回流率的問題,他們回來帶的可能不是改善這個地方的金錢,
而可能是他們在外面生的小孩,養不下去就往老家丟,反正至少不會餓死。
所以這邊的隔代教養一樣也很嚴重。
這次教學計畫進行之前,校長要求學生如果要上課必須要經過學生家長的簽名,
而 24 份問卷出去,問卷的回收率半成不到,只有 33 %。
其中還有兩份校長笑說可能是小孩子自己簽的,
但是他覺得如果小孩子有心來,那就夠了。
校長目前也積極想要尋找外界的資源,像是金車文化基金會、
或是伊甸基金會所提供的課後輔導,
這類的輔導提供的不單只是學業上的輔導,
包含小孩回家如果沒有家長管教或是陪在身邊的話,
都是這類資源所要照顧的。
因為他們覺得小孩子的教育不該單只是在課業學習分數上面的追求,
有時候可能更要注意生活品行上的學習。
於校長訪談的過程中,他有意希望我們可以找找學校的社團,
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上山帶領團隊活動,畢竟場地跟經費都是有的。
其實在這兩天的造訪,其實我們心裡也知道,
蜻蜓點水對於這個村、對於這邊的小孩幫助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盡量帶給他們,我們所能提供的!
更多相片
我也唸過那裡欸...
回覆刪除還從那邊畢業了...
(路過)
是喔!沒想到這篇文章可以得到在地人的呼應 XD"
回覆刪除我媽娘家在木梓村 過年都會去那邊小住幾天
回覆刪除但說真的 還真沒遇過多少其他的小朋友 都是老人
以前常去玩的木梓國小後來就廢校了
外婆也過世了
唉 感傷....
現在雖然縣市合併了 但我覺得生活條件實在是差太多了 也不知道合併是好是壞
鄉下的家 是傳統的三合屋
連熱水器都沒有 洗澡要燒木柴 跟我同學說大家都嘖嘖稱奇 但那也是很棒的經驗就是了^^
我家以前也是三合院,那時候可以從左邊跑到右邊然後再穿過中庭,非常有趣 XD"
回覆刪除